
學習二十大精神 紅軍后代講黨史(5)
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要瞻仰對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有的是專程去瞻仰革命舊址和紀念場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懷著崇敬之心,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動全黨全國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習黨史、銘記黨史,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真正堅定歷史自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這樣做,就一定能收到明顯成效?!?/span>
2023年11月21日,我應邀為武漢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xié)會功能型黨支部主辦的“學習二十大精神,紅軍后代講黨課”活動主講黨史公開課,協(xié)會的五十多家會員單位九十多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與了此次活動。通過學習,他們感受到了紅軍的艱苦卓絕和流血犧牲,了解到黨在創(chuàng)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曲折艱難,為紅軍之家的犧牲精神和紅軍后代紅色基因的傳承所感動。希望將這些發(fā)生在荊楚大地的鮮活黨史資料公開發(fā)表,作為行業(yè)黨員加強自身黨性修養(yǎng),增強對黨的歷史和精神的認識的教材,更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滿足這一需要,現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按照黨史劃分:1921年7月—1927年7月為黨的創(chuàng)立和大革命運動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是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
今天我主要結合紅色家史介紹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創(chuàng)建湘鄂西根據地及四次反圍剿斗爭。這一時期,我家參加紅軍鬧革命的有大伯張文明、大伯母陳蘭英、大姑父劉三、父親張文炎、堂兄張光長。張文明1927年參加紅六軍天漢游擊隊、劉三1927年參加紅六軍襄南游擊隊,這兩人參加過鄂中天漢暴動。陳蘭英1929年參加紅六軍天漢游擊隊、張光長1930年參加紅二軍團西江炮隊、張文炎1931年參加紅三軍天漢游擊隊。1930年劉三在脈旺被國民黨軍殺害、1933年張光長在楊林崔子窯被國民黨淸鄉(xiāng)團殺害。1933年洪湖突圍失敗后,張文明、陳蘭英在武漢轉入地下工作,張文炎參加紅三軍的小長征,在南陽苗店突圍中身負重傷掉隊,至1939年參加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大隊第四團一中隊,繼續(xù)投身革命,參加了侏儒山大戰(zhàn)、中原突圍等重要戰(zhàn)役。
第二講、湘鄂西紅軍和蘇區(qū)的發(fā)展歷程
五、關于紅三軍
在紅軍的歷史上,曾經有三支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
第一、1930年7月,在贛西南成立。軍長黃公略 ,政委蔡會文,政治部主任毛澤覃(后曾日三),參謀長陳奇涵,副官長郭天民,軍需處處長范樹德。下轄三個縱隊。第一縱隊隊長柯武東,政委李濤。第二縱隊隊長龍芝道,政委王如癡。第三縱隊縱隊長徐彥剛、政委劉作述。1930年10月,部隊整編,改為下轄三個師。第七師師長周子昆(后陳伯鈞),政委李濤。下轄第19、20、21團。19團團長龍入云,政委殷超(后宋裕和、符竹庭接任)。20團團長姚金香。21團團長彭萬龍,政委符竹庭。第八師師長龍芝道(后劉疇西、李聚奎),政委戴奇(后王如癡),參謀長鐘聲樓。下轄第22、23、24團。22團領導不詳,23團團長李天柱。24團團長凌揚勝。第九師師長徐彥剛,政委朱良才(后劉英),參謀長李劍平。下轄第25、26、27團。25團政委易蕩平。26團領導不詳。27團團長李聚奎(后周振國),政委賀水光(后鄺文洪)。1931年9月,周子昆任軍長,高自立任政委(后葛耀山),張錫龍任參謀長。1932年3月,徐彥剛升任軍長,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劉雄武接任第九師師長。1933年1月,第三軍取消,第七、九師歸第一軍團直屬,后與紅二十二軍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一師。后紅一師經過多次撤銷和重建。全面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紅一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
第二、1935年7月,由紅一方面軍的第三軍團改編而成的紅三軍。軍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蕭勁光。9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
第三、由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改編而成。
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蘇區(qū),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3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湯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軍共有人和槍5000左右,在地方黨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前身是湘鄂西地區(qū)的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于1930年7月合編而成的第二軍團。第4軍,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軍長兼前委書記賀龍,黨代表惲代英(后由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兼)。
第6軍,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軍長孫德清(后為鄺繼勛),政治委員周逸群兼,副軍長段德昌。
1930年7月,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在鄂西公安會師后,召開兩軍前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第4軍改稱第2軍,第2、第6軍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軍共1萬余人。1930年9月,鄧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稱)書記和紅2軍團政治委員,孫德清調任第2軍軍長,朱勉之任政治委員,段德昌任第6軍軍長,柳直荀任政治委員。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qū),北上大洪山,轉移至湘鄂邊地區(qū)。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決定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開辟黔東革命根據地。紅軍第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個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于1933年6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合編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第17師由湘贛紅軍第8軍改編,第18師由湘鄂贛紅18軍改編。改編后,第18師南渡袁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第17師會合,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tǒng)一指揮兩師。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命令:紅6軍團退出湘贛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去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與賀龍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系。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縣的橫石出發(fā),突圍西征。依照中央訓令,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隨軍行動,并與蕭克、王震組成第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治委員,李達為參謀長,張子意為政治部主任。軍團率第17、第18師共9000余人,轉戰(zhàn)80多天,跨越贛、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沖破十倍于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到達貴州東部地區(qū)。1934年10月24日,紅6軍團與紅3軍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qū)勝利會師。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大會。會師后紅3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蕭克、王震繼續(xù)任紅6軍團軍團長和政治委員,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當時第2軍團4000余人,第6軍團3000余人,共約8000人,由紅2軍團首長統(tǒng)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
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紅軍第2、第6軍團于1934年10月底發(fā)起湘西攻勢,創(chuàng)建根據地。11月7日占領湘西永順縣城,16日在永順的龍家寨北十萬坪,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3個旅,俘其旅參謀長以下2000余人。繼乘勝攻克永順、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包圍常德,威震岳陽、長沙。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qū),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治委員,賀龍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兼軍區(qū)司令員。紅軍第2、第6軍團在發(fā)展湘西攻勢的同時,開展了土地革命、擴大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和游擊隊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此時紅軍除占領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城外,逐步控制了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縣一部。
紅軍第2、第6軍團的湘西攻勢,震動了正在指揮圍追中央紅軍的蔣介石,迫其將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何鍵及其所屬第16、第19、第62師由通道之新廠,調向沅陵,進攻紅2、紅6軍團。鑒于紅2、紅6軍團的勝利和根據地的發(fā)展,蔣介石從1935年2月起調80余團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qū)部署六路“圍剿”,以4個縱隊(陳耀漢、郭汝棟、李覺、陶廣)從東南面向省委和紅軍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順、桑植地區(qū)推進,以兩個縱隊(徐源泉、張振漢)由西北方面推進,分進合擊,企圖達到圍殲目的。
1935年2月1日,中央軍委電示紅軍第2、第6軍團:為建立軍事上的集體領導,應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分會,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根據遵義會議關于反“圍剿”總的方針是決戰(zhàn)防御,而不是單純防御,是運動戰(zhàn),而不是陣地戰(zhàn)的指示精神,省委和軍分會決定,退出塔臥、龍家寨基本區(qū),集中主力在敵側后方行動,打破包圍,粉碎合擊。反“圍剿”戰(zhàn)役從2月8日溪口戰(zhàn)斗開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臥北移,13~15日,紅軍在桑植縣之陳家河、桃子溪地區(qū)殲滅陳耀漢縱隊第58師師部及所屬兩個旅,其余5路紛紛后撤,結束了反“圍剿”的第一階段。 4月底,紅2、紅6軍團轉入戰(zhàn)略反攻,先東出慈利,調國民黨軍東移,鞏固擴大根據地及補充休整紅軍。5月,蔣介石又調集兵力,再次“圍剿”。紅軍根據敵情,西返大庸、永順根據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眾條件,尋機殲敵。從6~8月初,紅軍連續(xù)在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地與敵激戰(zhàn),殲第41師師部和1個旅,生俘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殲第35師,擊斃師長謝彬;擊潰陶廣縱隊約10個團,勝利結束了反“圍剿”的第二階段。紅軍乘勝展開戰(zhàn)略反攻,至8月底連續(xù)占領澧州、津市、石門、臨澧諸縣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區(qū)。
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湘鄂川黔戰(zhàn)斗十個月,殲國民黨軍兩個整師、1個師部和1個旅等部,共計2萬余人。繳槍8000余支,輕重機槍100多挺,各種火炮20多門,創(chuàng)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力量擴大一倍以上,達2萬余人,新成立了第18師和第11、第17團,此外還成立了獨立團、獨立營、游擊隊等。紅軍的擴大不僅建設和保衛(wèi)了根據地,而且鉗制一部分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調集130余團對紅軍第2、第6軍團進行大規(guī)模“圍剿”。1935年11月19日,紅軍第2、第6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桑植劉家坪、瑞塔鋪出發(fā),進行戰(zhàn)略轉移。紅軍聲東擊西,揮師東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于1936年1月11日于黔東江口與長征時留在該地區(qū)堅持斗爭的第18師會合(該師12月21日突圍轉移)。紅軍在江口、石阡短暫休整后,橫穿貴陽以北,直奔黔(西)大(定)、畢(節(jié))。在此開展建立根據地工作,在戰(zhàn)斗間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擴軍5000余人。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旋而西進烏蒙山,輾轉于彝良、奎香地區(qū),后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qū),并試圖于此建立根據地。3月下旬,根據紅軍總司令部的提議,遂從盤縣地區(qū)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隊,于4月25日夜從石鼓、巨甸諸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4月底進入中甸。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一支部隊北上抗日,到達麗江,受到納西族民眾的熱烈歡迎。
1936年7月,紅軍第2、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合編組成第二方面軍。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陜西省富平縣莊里鎮(zhèn)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后轉戰(zhàn)湘、鄂、黔、贛、川、滇、陜、甘等省和地區(qū)。在浴血奮戰(zhàn)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zhàn)經驗,并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干,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講述人:張志奇 ,紅軍戰(zhàn)士張文炎次子,紅色基因傳承人。1980、02參加工作,1991、07加入中國共產黨?,F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yè)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所首席專家;管理學博士、中質協(xié)品牌培育專家、國家工信部品牌評價專家。中國式企業(yè)現代化管理實施指南系列標準制定工作組組長;《中國現代化綜合管理實施指南》系列叢書主編,中華名師?,F出版理論專著、企業(yè)管理著作八部、發(fā)表企業(yè)現代化管理論文和紅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