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項俊平)記者從9月2日在武漢大學與羅田縣共同舉辦的“紅蓮型雜交水稻國際合作發(fā)展論壇”上獲悉,該縣通過實施“教授回鄉(xiāng)”計劃成功引進國家水稻產業(yè)體系崗位科學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教授朱仁山科研團隊,建設研發(fā)基地,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將羅田打造成為國家級紅蓮型雜交水稻“芯片”生產基地。
據介紹,羅田縣河鋪鎮(zhèn)是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的家鄉(xiāng)。由他領軍研發(fā)成功的“紅蓮型”與“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一起被國際公認為雜交水稻的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是我國雜交水稻重要的遺傳資源。目前,全球累計推廣面積在4.5億畝以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紅蓮型雜交水稻高產優(yōu)質、氮肥高效、耐高溫、生態(tài)適應性廣、繁殖制種產量高的特性,在東南亞、南亞、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表現突出,推廣勢頭良好。多年來,紅蓮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一直名列全國第一。
“去年,羅田縣實施‘教授回鄉(xiāng)’引智計劃,家鄉(xiāng)三次來校動員我?guī)е煸菏康目茖W精神和科研成果參與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振興行動。親情難卻,我?guī)е鴩铱茀f扶持項目——武漢大學(中國)·旁遮普大學(巴基斯坦)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試驗基地回到河鋪鎮(zhèn),開始打造種業(yè)生產基地?!敝烊噬教寡缘?,真正吸引他回鄉(xiāng)的原因一是優(yōu)良的政策環(huán)境。羅田縣委縣政府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種子基地建設;二是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羅田山區(qū)封閉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母本父本花粉的傳授,極大地提高種子的純度。
朱仁山教授的設想是,依托羅田基地,匯集品種、農機、農技、人工智能、大數據、5G、遙感等技術,突破種源“卡脖子”難點,將基地建設成為適宜全程機械化、智能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的樣板工程。
在羅田縣委縣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試驗基地在完成土地流轉、基礎設施改造和總體規(guī)劃后正式落戶河鋪鎮(zhèn),首期建設面積1200畝。今年6月15日,第一批秧苗開始插種。一畈水稻經過雨季低溫的考驗,長勢喜人。預付畝產量將高出平均水平10%左右。
據悉,“紅蓮型雜交水稻國際合作發(fā)展論壇”由武漢大學主辦,羅田縣、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中巴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承辦。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家的代表通過視頻,向大會展示了紅蓮型雜交水稻在當地的示范推廣情況。
2日下午,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水稻產業(yè)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安徽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李澤福,廣東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王豐,江西農業(yè)大學副校長賀浩華,四川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任光俊,省農科院副院長游艾青、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方圣輝,華南農業(yè)大學副教授王在滿等50余名參會代表參觀了河鋪制種基地。專家們對紅蓮型雜交水稻的田間長勢和抗性表現給予了高度評介。
目前,湖北種子集團、豐樂種業(yè)、華泰種業(yè)、國寶橋米、慶發(fā)禾盛等企業(yè)與基地建立了種子研發(fā)合作。朱仁山教授表示,基地將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羅田縣打造成為國家級紅蓮型雜交水稻種子“芯片”基地和湖北“種子之鄉(xiāng)”。
編輯:曉穎